「身臨夢境: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」(於2025年9月20日開幕)
展出一些女性藝術先驅的作品,她們的環境創作在視覺藝術史上影響深遠,既豐富我們對當今藝術的理解,亦揭示未來的路向。
門票詳情:
開放時間
- 星期二至四及週末:10:00–18:00
 
- 星期五:10:00–22:00
 
- 星期一:休館
 
- M+展廳的最後入場時間為閉館前30分鐘
 
- 持票人士可於已選定日期的開放時間內入場參觀
 
展覽詳情:
「身臨夢境: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」
展出一些女性藝術先驅的作品,她們的環境創作在視覺藝術史上影響深遠,既豐富我們對當今藝術的理解,亦揭示未來的路向。
參觀指南
- 參觀本展覽時須脫鞋並穿着襪子。展廳內設有鞋架放置鞋子。
 
- 若與兒童同行,請全程陪伴在側。
 
- 參觀部分展覽空間時,須蹲下進入或爬行,建議穿方便活動的衣着。
 
- 為保護藝術品,請勿佩戴任何尖銳或有角的飾物或物品。
 
- 如需寄存大型行李,可使用G層的收費置物櫃或B1層的衣帽間。
 
- 由於每件藝術品可容納的人數有限,或須排隊等候參觀。
 
- 展覽空間燈光的光暗不一,地面或有高低差,觀眾在展場行走或與展品互動時,請多加留意。
 
「造物記」
「造物記」將展出的作品大部分來自 M+館藏。展覽作品來自眾多藝術家、設計師及建築師之手,包括約翰.基治、Julie & Jesse、廖沛毅、前田約翰、拉法埃拉.德拉奧爾加、安娜.里德勒、芭芭拉.桑索尼、藤森照信、吳世正、黃炳培、武重義建築事務所等。展覽追尋造物的過程,由概念、研究、設計到生產,還有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網路。透過深入研究精選作品背後的靈感、技術和影響,此展覽幫助我們了解人類在造物過程中扮演的角色,及這些過程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
「M+希克藏品:心靈圖景」
M+希克藏品第三個展覽承接「M+希克藏品:從大革命到全球化」(2021–2023)和「M+希克藏品:別傳」(2023–2025)別開生面的展示,聚焦重要的藝術家和趨勢,以嶄新和深入的視角,重新檢視此珍貴館藏和當代中國藝術
「山鳴水應」
展出選自M+藏品系列的作品,探討在後工業時代愈發走向虛擬的世界中,山水與人類的複雜聯繫
「物件 ‧ 空間 ‧ 互動」
亞洲內外的設計與建築
「希克獎2025」
第三屆希克獎展示畢蓉蓉、何銳安、許家維、劉慧德、潘岱靜和黃炳六名當代優秀藝術家的作品。
- 多媒體中心、大台階(持票活動除外)、大樓B1層和天台花園免費開放予公眾到訪參觀
 
- 一般查詢: (852) 2200 0217
 
- 票務查詢: (852) 2200 0022
 
亞歷山德拉・卡蘇巴 《光譜通道》 1975年 
重製版,慕尼黑藝術之家,2023年因應 M+展覽空間的重製版,
2025年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 品」展覽現場,2025 年 
© 亞歷山德拉.卡蘇巴遺產管理會  攝影:梁譽聰 圖片由 M+提供
亞歷山德拉・卡蘇巴 《光譜通道》 1975年 
重製版,慕尼黑藝術之家,2023年因應 M+展覽空間的重製版,
2025年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 品」展覽現場,2025 年 
© 亞歷山德拉.卡蘇巴遺產管理會  攝影:梁譽聰 圖片由 M+提供
亞歷山德拉・卡蘇巴 《光譜通道》 1975年 
重製版,慕尼黑藝術之家,2023年因應 M+展覽空間的重製版,
2025年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 品」展覽現場,2025 年 
© 亞歷山德拉.卡蘇巴遺產管理會  攝影:梁譽聰 圖片由 M+提供
朱迪・芝加哥 《羽毛室》 1966年 
複製品,慕尼黑藝術之家,2023 年 
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 品」展覽現場,2025 年 
© Chicago Woodman LLC, Judy Chicago 攝影:鄭樂天 
圖片由 M+提供
朱迪・芝加哥 《羽毛室》 1966年 
複製品,慕尼黑藝術之家,2023 年 
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 品」展覽現場,2025 年 
© Chicago Woodman LLC, Judy Chicago 攝影:鄭樂天 
圖片由 M+提供
朱迪・芝加哥 《羽毛室》 1966年 
複製品,慕尼黑藝術之家,2023 年 
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 品」展覽現場,2025 年 
© Chicago Woodman LLC, Judy Chicago 攝影:鄭樂天 
圖片由 M+提供
塔尼亞.穆羅 《我們曾經知道》 1970 年 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 品」展覽現場,2025 年 
© Tania Mouraud / ADAGP, Paris - SACK, Seoul,  2025 
攝影:梁譽聰  圖片由 M+提供
塔尼亞.穆羅 《我們曾經知道》 1970 年 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 品」展覽現場,2025 年 
© Tania Mouraud / ADAGP, Paris - SACK, Seoul,  2025 
攝影:梁譽聰  圖片由 M+提供
塔尼亞.穆羅 《我們曾經知道》 1970 年 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 品」展覽現場,2025 年 
© Tania Mouraud / ADAGP, Paris - SACK, Seoul,  2025 
攝影:梁譽聰  圖片由 M+提供
勞拉.格里西 《東南風(風速 40 節)》 1968 年
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 品」展覽現場,2025 年 
© 勞拉.格里西遺產管理會  攝影:梁譽聰 圖片由 M+提供
勞拉.格里西 《東南風(風速 40 節)》 1968 年
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 品」展覽現場,2025 年 
© 勞拉.格里西遺產管理會  攝影:梁譽聰 圖片由 M+提供
勞拉.格里西 《東南風(風速 40 節)》 1968 年
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 品」展覽現場,2025 年 
© 勞拉.格里西遺產管理會  攝影:梁譽聰 圖片由 M+提供
南達.維戈 《宜居時空環境》 1967 年 
重製版,慕尼黑藝術之家,2023 年 
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 品」展覽現場,2025 年 
© 南達.維戈繼承人 攝影:鄭樂天 圖片由 M+提供
南達.維戈 《宜居時空環境》 1967 年 
重製版,慕尼黑藝術之家,2023 年 
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 品」展覽現場,2025 年 
© 南達.維戈繼承人 攝影:鄭樂天 圖片由 M+提供
南達.維戈 《宜居時空環境》 1967 年 
重製版,慕尼黑藝術之家,2023 年 
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 品」展覽現場,2025 年 
© 南達.維戈繼承人 攝影:鄭樂天 圖片由 M+提供
瑪爾塔・米努金 《來打滾和生活吧!》 1964 年 
複製品,慕尼黑藝術之家,2023 年 
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 品」展覽現場,2025 年 
© 瑪爾塔.米努金 攝影:鄭樂天 圖片由 M+提供
瑪爾塔・米努金 《來打滾和生活吧!》 1964 年 
複製品,慕尼黑藝術之家,2023 年 
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 品」展覽現場,2025 年 
© 瑪爾塔.米努金 攝影:鄭樂天 圖片由 M+提供
瑪爾塔・米努金 《來打滾和生活吧!》 1964 年 
複製品,慕尼黑藝術之家,2023 年 
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 品」展覽現場,2025 年 
© 瑪爾塔.米努金 攝影:鄭樂天 圖片由 M+提供
莉亞.盧布林 《穿透/排出(來自〈隧道底河流〉)》 1970 年 
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 品」展覽現場,2025 年 根據莉亞.盧布林的原作 攝影:鄭樂天 圖片由 M+提供
莉亞.盧布林 《穿透/排出(來自〈隧道底河流〉)》 1970 年 
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 品」展覽現場,2025 年 根據莉亞.盧布林的原作 攝影:鄭樂天 圖片由 M+提供
莉亞.盧布林 《穿透/排出(來自〈隧道底河流〉)》 1970 年 
「身臨夢境:1950 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 品」展覽現場,2025 年 根據莉亞.盧布林的原作 攝影:鄭樂天 圖片由 M+提供
倪海峰《離境與抵達》(局部),2005 年,釉面瓷 © 倪海峰,
圖片由 M+提供
倪海峰《離境與抵達》(局部),2005 年,釉面瓷 © 倪海峰,
圖片由 M+提供
倪海峰《離境與抵達》(局部),2005 年,釉面瓷 © 倪海峰,
圖片由 M+提供
李禹煥 《關係項——鏡之道》2021/2022年 © Lee Ufan / ADAGP, Paris – SACK,
Seoul, 2024「李禹煥」展覽現場,2022年,東京國立新美術館,攝影:Shu
Nakagawa,圖片由東京國立新美術館提供
李禹煥 《關係項——鏡之道》2021/2022年 © Lee Ufan / ADAGP, Paris – SACK,
Seoul, 2024「李禹煥」展覽現場,2022年,東京國立新美術館,攝影:Shu
Nakagawa,圖片由東京國立新美術館提供
李禹煥 《關係項——鏡之道》2021/2022年 © Lee Ufan / ADAGP, Paris – SACK,
Seoul, 2024「李禹煥」展覽現場,2022年,東京國立新美術館,攝影:Shu
Nakagawa,圖片由東京國立新美術館提供
東展廳「物件.空間.互動」的展覽現場照片。攝影:梁譽聰
碧娜里.桑比塔 《房屋在崩塌》 2017 年 
新加坡「晝夜璀璨藝術節」現場,攝於 2018 年 © 碧娜里.桑比塔 
圖片由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提供
碧娜里.桑比塔 《房屋在崩塌》 2017 年 
新加坡「晝夜璀璨藝術節」現場,攝於 2018 年 © 碧娜里.桑比塔 
圖片由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提供
碧娜里.桑比塔 《房屋在崩塌》 2017 年 
新加坡「晝夜璀璨藝術節」現場,攝於 2018 年 © 碧娜里.桑比塔 
圖片由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提供